医学的迷人处就在於人是活的,治疗也是活的。一项新技术的推出并不意味原有方式的谢幕,而只是彼此在时间的舞台上竞逐主角的位置。而退居配角者,在特殊的时间地点仍然有引吭高歌的机会。就提高着床率与降低多胞胎发生率而言,除了囊胎期胚胎植入以外,以往常被使用的一个方式是观察培养中胚胎的型态并分别给予不同的分数,最後再依各该医疗单位的怀孕结果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总分(embryo score)做为胚胎植入数目的参考。 换句话说,也就是以第二天或第三天的状态来预测该胚胎能发育成囊胚乃至顺利着床的机会。当然这种预测终究不如直接看到一个胚胎是否真正能发育到囊胚期来得准确,但囊胚期培养付出的代价就是体外可能较差的生长环境。所以这就如同迈向同一目标的竞速,在各自不同方向的改进(或是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或是提高囊胚培养的成功率)後,那一种方式能在准确预测胚胎着床率与使胚胎获得最佳生长环境中取得最佳的平衡(换言之也就是获得最大利益) 那一种就是最适合的方式。当然这中间不只牵涉到该项技术的进展也牵涉到个别施术单位的经验。
而就囊胚期胚胎植入在着床前基因诊断(PGD)的角色而言,固然囊胚期胚胎可以提供较多的细胞供作分析之用,但在生物技术突飞猛进下,一些多项诊断的生物晶片(biochip)将逐渐问世,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用一个细胞诊断出数十种先天性疾病,也就根本不需要多余的细胞了。在时间长河的竞逐中,何者才会是明日的主流?!又或者囊胚期胚胎植入也好, 胚胎总分也好, 生物晶片也好,今日我们的尝试与努力都终将被浪潮淹没仅剩历史上的一个小小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