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导形式的教育不同,小学以课业学习为主导形式,从教育的连续性角度来说,过度期质变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两个方面的心理品质进行培养: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孩子来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孩子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孩子入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的认、读、算等课业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父母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逻辑运演和抽象符号操作等,以及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社会意识的培养
对于孩子,社会意识包括: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自制力等,孩子到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而可能会面临的骤然上升任务密度、难度,新环境带来的规则量及独立完成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
专家告诫: 父母对于幼升小过度期的孩子要避免两种倾向:
1、对孩子过分保护或包办代替,不仅影响孩子独立性责任感的形成,还会使孩子事事依赖、自信心降低。父母应相信孩子的能力,要让孩子有更多地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
2、对孩子期望过高。而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水平循序渐进的耐心引导、启发、鼓励,不提过高要求或硬逼孩子;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做到了解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
为此,父母可让孩子做一个入学能力测验,看看孩子是否达到的要求。
测验内容:
1、自我认识能力
要求:孩子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属象及家庭住址;能了解并说出自己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2、运动能力
要求:能较协调自如地跑步,双足并跳20厘米远,能自己穿衣裤、穿鞋袜、系鞋带,熟练地用筷子吃饭。
3、记忆能力
要求:能复述6位数字,或较完整地复述一个小故事。
4、观察力
要求:给孩子看有错误或缺损的画,让孩子指出他观察到有哪些错误或缺损。
5、常识
要求:能辨认4种以上的颜色,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比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知道一些动物名称及食物的来源等。
6、计算能力
要求: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了解10以内数的组成和排列。
7、思维能力
要求:让孩子能顺利进行图片归类;理解反义词;听完故事后能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分析推理并回答问题。